來源: 中國化信咨詢
低空經濟是指依托于低空空域(3000米以內空域),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具有產業鏈條長、輻射面廣、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
202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低空經濟產業鏈上游是原材料與核心零部件領域,包括研發、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是為低空經濟核心部分,包含載荷、低空產品和地面系統;下游是產業融合部分,包含飛行審批、空域備案等,通過后的下游應用是低空經濟與各種產業的融合。
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包括低空經濟+農業、低空經濟+巡檢、低空經濟+消防、低空經濟+物流等。
低空經濟市場前景簡述
傳統的地面交通受限于平面交通路網,容量有限,而低空交通點對點可達,效率優化空間更大。低空經濟從地面延伸至低空空域,從平面路網延伸至三維立體空間,在減輕地面交通壓力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的產業空間。
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達到5059.5億元,同比增長33.8%。全球市場來看,203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Urban Air Mobility,UAM)規模550億美元,2040年達到1萬億美元,2050年達到9萬億美元。
低空飛行器包括直升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無人機、固定翼飛行器等,相比其他類型飛行器,eVTOL有以下優勢:
1.垂直起降,相比固定翼飛機,eVTOL不需要借助機場跑道可實現垂直起降場飛行。
2.使用電池作為能源,相比燃料動力更低碳環保,同時具有低成本優勢,使用電力能源驅動的成本低于使用傳統燃料動力,運營成本大幅降低。
3.eVTOL相比直升機噪音更低,盡可能飛到商業/社區中心,提高市內運行覆蓋度。
4.電池和電機驅動技術簡化機械設計結構,具備較高的安全可靠性和穩定性。
綜合來看,eVTOL飛行范圍可達50-200千米,巡航速度可達50-200千米/小時,能以較高的性價比滿足城市空中交通的需求。
eVTOL關鍵材料產業現狀及挑戰分析
eVTOL結構拆分:eVTOL主要由電機、機體結構件、航電系統與飛行控制、電池等組成。電池是eVTOL單項成本最高的部件,以500次充電循環考慮,電池在飛行器總運營成本中占比超60%。電池成本降低1%,運營商的運營利潤將增加3%;電池壽命延長1%,運營利潤將增加2%。
PTFE俗稱“塑料王”,是一種以四氟乙烯作為單體聚合制得的高分子聚合物。2023年中國PTFE總產能為19萬噸/年,產量達11.9萬噸。當前,中國PTFE產能結構性過剩,2023年產能利用率約為63%,產品仍以注塑級的中低端產品為主。目前,中國PTFE在高端產品,如在半導體領域使用的高純PTFE樹脂、氫能燃料電池和環保領域使用的PTFE薄膜級分散樹脂等方面仍然需要進口,但隨著國內技術進步,進口依賴度正逐漸降低。
碳纖維復合材料
截至2023年底,全球共有約30家規模化碳纖維生產企業,其中產能過萬噸的有9家(海外5家,中國4家)。2023年,我國碳纖維產量約5.5萬噸,同比增長14.8%,碳纖維進口量約1.6萬噸,同比大幅下降45.4%。
中國碳纖維生產企業經過近年來產能的持續擴張已位居前列,如中國吉林化纖和中復神鷹產能分列第二、三位。但行業整體呈現高端嚴重不足、中端成本偏高、低端產能過剩的局面,產品多集中在T300、T700級別,T800及以上級別高性能產品明顯不足,產品質量一致性、批次穩定性、應用工藝性等同世界領先企業仍存差距。
此外,在關鍵輔料和裝備設施上也存在差距,高品質油劑、上漿劑等配套材料品種較少,復合材料用環氧樹脂性能不足,尚不能完全自主供應,一部分關鍵品種仍需依賴進口,制約了中國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性能提升和應用拓展。
鋰電池材料
2023中國鋰電池全年出貨量為885GWh,同比增長達到34%以上。鋰電池四大主材,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的全球產能占比較高,平均達到80%以上,隨著產能近年快速增加,產能利用率有所下降。
eVTOL在電池能量密度,充放電功率以及循環壽命三方面的標準要遠高于電動汽車,國內在這方面技術基礎已經非常成熟。當前用于電動航空的電池包括凝聚態電池(寧德時代)、圓柱電池(蔚藍鋰芯、正力新能、國軒高科等)、軟包電池(孚能科技等)、固態電池(欣視界、恩力動力、麻省固能等),電池形狀多樣,多種路線當前并行開發。中長期來看,軟包電池的高能量密度、高放電性能、和更輕重量符合eVTOL的要求,有望成為eVTOL電池主流方案。
聚酰亞胺(PI)
PI耐高溫達400℃以上,長期使用溫度范圍為-269~260℃,是綜合性能最佳的有機高分子材料之一。PI產品以薄膜、復合材料、泡沫塑料、工程塑料、纖維等形式為主,可應用到電氣絕緣、液晶顯示、汽車醫療、原子能、衛星、微電子、精密機械包裝等眾多領域。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杜邦公司、日本鐘淵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日本東麗株式會社、日本宇部興產株式會社和韓國SKC Kolon PI公司等占據了整個行業近80%的產能。
PI行業的技術門檻較高,目前中國PI生產企業產能規模普遍較小(多為百噸級裝置),中國約有50家規模大小不等的PI生產企業,總體上生產的產品性能不穩定、精細化程度低、品種少。PI高端產品基本全部被國外企業壟斷,嚴重制約了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國內不少廠商正試圖打破海外巨頭的壟斷,長春高琦、深圳瑞華泰、桂林電科院、江蘇奧神等國內企業在PI薄膜、纖維等領域都取得了較大進展。
化信觀點
隨著核心技術和市場逐步成熟,上游產業鏈對于高性能材料的需求將迎來快速增長。然而,目前我國部分高端化工新材料進口依存度高,與國際領先企業的技術差距較大。國內化工企業應緊抓機遇,加大對相關高端化工新材料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
返回
頂部